热搜: 正规快三送彩金平台返点
中新社云南普洱12月2日电 题:云南普洱景迈山返乡大学生:守护“家里的”世界文化遗产
作者 黄兴鸿 刘玥晴
“村民们都不给茶树打药,要一起维护生态环境,把景迈山的自然资源一代代传下去。”12月初,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告诉中新社记者。
岩共往家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,位于中国西南边陲。公元10世纪起,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该山定居,种植茶树,并形成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。2023年9月17日,中国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”被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。
出生于2000年的岩共往,自小喜欢普洱茶,15岁便已熟练掌握加工工艺。他介绍,普洱茶制作过程中,杀青、揉捻非常考验工艺师的水平,火候和力度需掌握得当。在这方面,他说自己算是佼佼者。
岩共往家的茶园面积近100亩,年产干毛茶约2.5吨。过去,父辈管理家中茶叶生意时,主要为茶商提供原料。“但我想进行深加工,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。”他考入云南工商学院,学习相关知识,空闲时还经常到各地茶叶市场“取经”。
2021年毕业返乡后,岩共往注册了2个商标,开始精心打理自己的品牌。他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茶叶,不断丰富产品类型,帮助村民一起卖茶叶,共同增收,守护好景迈山这块“金字招牌”。
如今,村里10多个年轻人和岩共往一样,走出大山、学有所成后,回到老家经营茶叶生意。
12月1日,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(右二)向客人推荐自家茶叶。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
岩共往注意到,来村中游玩的旅客大多对民族服饰感兴趣,待天气转暖后,他打算穿上傣族传统服饰,期待吸引更多买家。
“茶在森林中、村在茶林中,景迈山长大的人都对家乡茶叶感情很深。”岩共往的布朗族女友明年就大学毕业。“等她回来,我们会开拓直播带货,利用电商平台,扩大销售量。”他说。
12月1日,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村民桑达为记者介绍村中茶树。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
景迈山芒景村的布朗族村民桑达今年30岁。大学毕业后,他曾在昆明、深圳上班,因看好景迈山发展前景,2017年选择回家创业。
“感谢长辈们对景迈山的呵护,留下了普洱茶这样宝贵的资源。作为景迈山的子民,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。”桑达坦言,近60亩茶园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,自家建的民宿也有望在今年底开业。
岩共往和桑达都表示,近年来,随着景迈山茶叶声名远扬,茶农的生活得到改善,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“潮流”。他们欢迎更多游客前来,品地道的普洱茶,体验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。(完)
中新网迪拜12月2日电 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28次缔约方大会(COP28)“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”12月1日在迪拜举行。万科集团创始人、董事会名誉主席,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在会上表示,谈及企业碳中和,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内部行动,应注意跳出“围墙”,及时推动周围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。
王石表示,企业是落实碳中和战略的实践主体,是各国履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关键要素。因此,企业的碳中和战略就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共同体关系。
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" src="//image1.chinanews.com.cn/cnsupload/big/2023/12-02/4-426/5bea3b60593447dea346b562d2886298.jpg" alt="当地时间12月1日,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(COP28)举办期间,中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WBCSD、中国新闻网共同在阿联酋迪拜举办“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”活动。图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作主旨演讲。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" />
图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作主旨演讲。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
王石从管理的角度谈论了企业碳中和的问题。王石认为,从更核心的层面上看,碳中和的关键挑战是“怎么提高意愿”和“如何有效提升能力”,意愿和能力涉及到企业中的高层决策者、中层管理者,更涉及到众多的一线操作者,只有从他们关注的角度上提高了“碳减排碳中和”的意愿和相应能力,落实责任机制、引入和实施减排技术、开展碳抵消和信息披露等这些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才有了基础。而意愿和能力的提升,触及了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高效的能力建设方法。王石表示,其发起成立的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,就正在这个领域开展尝试和探索。
王石提醒,谈及企业碳中和,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内部行动,应注意跳出“围墙”,及时推动周围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。一方面大家可以共同降低风险,另一方面大家可以共同摊薄成本,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利益共同体,能够有更强的韧性和可持续性。
王石表示,希望各位企业家共同思考如何把企业、社区、政府、智库、投资机构等相关方结合在一起,共同推动碳减排碳中和,既提高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,也同时提升企业在碳中和过程中的声誉和收益。
本次活动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、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中国新闻网共同主办。(完)